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

Work

作品集

作品集 Work
單有同理心不能讓你換位思考,除非加上「觀點取替」溝通技巧

單有同理心不能讓你換位思考,除非加上「觀點取替」溝通技巧

其實很多的誤解,不是因為缺乏同理心這個溝通技巧,而是因為對方不知道我受限的規則,不知規則制度,怎麼可能有辦法完全換位思考。

MORE DETAIL

假日騎單車搭捷運,比推一個小孩出門更是難上加難,尤其被其他乘客不解地翻了個白眼時,更是有種莫名自找苦吃的感受。



 

同理心後,還是免不了被白了一眼

 

假日和朋友約去新店練車,那天中午艷陽高照,於是選擇攜車搭乘捷運(僅六日開放,且部分站別因人潮多不可出站或轉乘唷!像是:台北車站、忠孝復興…等)。

 

中午從新店回台北人潮不至於擁擠,但也是半滿狀態,每一站停前我都會看等等要開哪一個門,將車往後移到不開的那個門,讓其他乘客方便進出。

 

直到古亭站,進來了一位推嬰兒車的媽媽,她繞到我車子後方借過,可是前方乘客都還在往車廂內推進,我請媽媽稍等一下,媽媽執意推著嬰兒車撞過後輪,口中說著:「你擋在出入口,人家怎麼進出。」

 

在她彎過後翻了一個大大白眼,當下有點氣她的無理,有點氣自己沒事幹嘛在假日帶著累贅上捷運。

 

接著腦中立刻浮現的不是他是什麼顏色?而是她為什麼不能同理我一下,閃過這問題後,緊接著問自己,如果我要同理她呢?

 

我同理她,會想說一個人自己推著小孩很辛苦,還遇到車擋在前進的方向,情緒感受一定是不舒服的。而她同理我,則是想一個女生牽這麼大台車,在捷運上人潮多,尤其上下車時一定覺得很麻煩。

 

運用了溝通技巧中的同理心後,或許感受對方的情緒了,但自己還是會有些耿耿於懷。

 

單是同理還不夠,然後呢?

 

在捷運上手扶著車子,突然腦袋噹了一聲,其實很多的誤解,不是因為缺乏同理心這個溝通技巧,而是因為對方不知道我受限的規則,不知規則制度,怎麼可能有辦法完全換位思考

 

如果那女生知道牽腳踏車進入捷運車箱後有幾個規定:

 

  1. 只能在第一和最後一節車廂。
  2. 僅能將車停在車門區,一車門限停兩輛。
  3. 自行車停於立柱中央,並與列車行駛方向垂直。
  4. 車不離身,不可坐於座椅留置自行車單獨停放。

 

當她不僅是同理我每一站上下車時的不方便外,而她還能夠想著:「她為什麼一定要在門口?她為什麼不把車子牽到旁邊,旁邊有這麼大的空位?」

 

雖然不知道規則,可是當腦中開始試著想,對方為什麼這樣或為什麼不那樣時,思考對方的觀點,暫時中止自己觀點的過程,很有趣的是接下來的思維和行為都會不一樣了。

 

原本,從我的觀點出發的她,我想的是前面有路你不走,偏要繞後面再說我不讓路。

 

在捷運上的我試圖用她的看法來看待情況:她為什麼要繞到後面?

 

是因為她從左門進後發現左邊沒有位置,推著娃娃車後面乘客又不斷湧入狀態下,不好後退所以往前繞過我去看看右邊是否有位置。


 

換顆腦袋就能換個位置

 

想了她可能的答案後,那一個白眼不再謹記在心,反而想著自己假日牽車近捷運時,應該把車簽到距離電梯較遠可放自行車的那個車廂,因為娃娃車相對會少。

 

當假日和朋友們一起共乘捷運時,我可以約他們去坐非第一和最後車廂,並把這個故事告訴他們,讓騎單車的人有一個更舒適、寬敞的空間,不用閃來又躲去。

 

傾聽可以強化我們的同理心,穿上他的鞋、換上他的腦再思考,就是觀點取替的駕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