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

Work

作品集

作品集 Work
《童話故事下集》面對不同信仰、價值觀,如何溝通才能被理解?

《童話故事下集》面對不同信仰、價值觀,如何溝通才能被理解?

面對不同信仰與傳統,你會怎麼溝通?被要求每日祭拜祖先、跪拜神明,到算命改名「消災」,如何在關係中設立界線、讓對方理解你的立場。

MORE DETAIL

看到臉書狂跑出《童話故事下集》的短影音,看了幾個片段後太有共鳴,特地找幾天把它追完,有些人說現在婆婆沒那麼誇張了吧!有沒有我是不知道,不過曾經為人媳婦過的我只能說,我在看每一集都猶如重溫當年婚姻生活下與公婆共處的回憶。

我談談最有感觸的三件事,你在看到劇中媳婦和我的故事場景後,能先停下來想想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應對和溝通,再看看我和劇中媳婦的應對模式和你一樣嗎?


不是為了贏,而是為了讓大家都能好好過日子

婆婆要媳婦一大早跟她去廟裡祭拜、做法以求得孩子,媳婦不想去因此編了個理由說:「可是媽我明天要去公司加班。」婆婆竟然說:「那我們就在妳加班前來去。」

這個畫面我立刻想到二件關於拜拜這件事,有一年,年夜飯後,全家一起去龍山寺拜拜,有些微醺的婆婆,單獨把我拉到廟的後殿去,還特地示意先生不要跟過來,婆婆帶著我去找「註生娘娘」,然後就說:「舒涵,妳跪下來。」

我當場傻住,我連自己的父母都沒有跪過,怎麼會要我向一個神明跪拜?再加上我本身沒有信仰,實在無法苟同!

另一件事我這輩子都不會忘,我公公婆婆從我嫁入他們家後,就以明示和暗示的各種溝通方法,要我每天去祭拜他們家祖先,這點我更是覺得詭異,我爸爸過世十一年來,我也只上過兩次香,現在要我每天做這件事,怎麼想都不對!

被帶到廟裡去我和劇中媳婦一樣,內心百般不願意,但身體不聽使喚的跪在神明面前,婆婆很誠心的向神明祈禱,而我們則一直告訴自己:「我是誰?我在哪?我在幹嘛?到底搞什麼鬼,算了算了忍一下,大家都有好日子過。」

劇中媳婦一再被婆婆帶去廟裡,但我從那之後,只要約說要去廟裡,我都會直接明說:「我不想去,你們去就好。」如果是用餐時經過廟宇,我就會站在外面等全家人出來。幾次的堅持後,婆婆知道我有多堅定,也就沒再約過我。

而每天祭拜祖先這件事,一開始我跟先生說:「這是你的祖先,要每天祭拜應該是你不是我,所以他每天回家都會走去神明桌前拿起香來拜。」但公婆在乎的只有我這一炷香,夾在中間的先生裡外不是人,來自傳統家庭的他覺得父母要求有道理,不過有著跳脫框架思維的他也覺得我說的沒錯。

直到有天我策劃提出一個方法,我跟先生說我幫你拜你的祖先,請你每一次付我50元的費用,50元都還無法買包煙但卻能買到一炷香的煙,他爽快答應說好。而我隔天立刻做了一張100格的表格,並且請他先給我5000元,我將錢和表格放在神明桌的抽屜裡,每拜完一次我就會拿去請他打勾,並且刻意挑公婆都在的時間做拜拜、打勾的流程。

拜拜這件事不到十天就落幕結束,他們跟先生說:「如果沒有心要做這件事,就不要做,這樣他們看了很痛苦。」

我是惡媳嗎?不管你覺得是不是,我只想告訴你,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去灌輸在別人的身上,但你被勉強做一件讓內心不舒服、甚至痛苦的事,試著讓對方知道也或者用些方法試著轉變,不要逆來順受的讓自己成為受害者角色。

當我用「交易」的方式來回應,公婆才真正意識到這件事已經變質,不再是「發自內心的尊敬」,而是變成了一種形式上且被強迫的義務,這樣的方式不僅減少了不必要的爭執,也讓我們的關係得以維持。


不是爭輸贏,而是找到對方能理解的角度

你相信算命、風水這一類非科學性的指示和建議嗎?《童話故事下集》劇中婆婆為了順利求得孫子,請了風水師來家中,風水師指出家中客廳是一個有助得子的好所在,因此隔天便請工人來簡單將客廳裝修成主臥房。

我是個會去算命、求籤詩、問塔羅的人,但遇到生大病的事我只會去醫院問醫生,30歲那年我發現腹中有兩顆巧克力囊腫,分別11和4公分,醫師在檢查出來後,請我媽媽下一次一起到醫院再向我們一起說明,我們聽完後立刻決定聽醫生的話開刀取出。

那時婆婆知道這件事的隔天,來到我房間跟我說:「我今天有去問師父,他說你去改個名字,這個劫數就會過了。」
當下內心狂問自己說:「她是認真相信的嗎?還是是要來跟我說師父這建議也太誇張。」
我還無法回神時她繼續說:「我們可以找師父看改什麼名字好。」

天啊!我不是生活在台北嗎?我活在2010年不是1910年吧!怎麼會跟我說這樣的話,我知道她是關心我所以才會跑去問師父,只是是11公分不是1公分的腫瘤,打死我我都不相信只要改名字腫瘤就消失。我只確信再不開刀繼續讓它增長,最後會破在我的腹腔裡。

讀到這是女生一定都能懂媳婦的難為啊!尤其不能用向跟生母的對話口氣、態度、用字做溝通,簡直就是折磨。我那晚輾轉難眠,一則擔憂害怕著腫瘤和開刀,另一則不停想著我要怎麼讓婆婆放棄要我去改名這件事。

婆婆會叫我去改名就能斷定她不是理性思維的人,因此我只能動之以情不能說之以理,我後來這樣和她溝通:「我想了關於改名字這件事,這名字是我爸媽為我取的,就像如果我爸媽有天跟元元(前夫暱名)說:『你去改名字,就會讓你事業順遂。』妳和爸爸會舉雙手贊成嗎?身為爸媽對這件事感受一定都不會太好。」這樣的方式才能讓她換位思考,而不是讓她覺得自己的信念被否定。

最後我順利去開刀將兩顆腫瘤給清除,而我還是一樣叫「莊舒涵」。

我不知道七年後我又累積了一顆新的腫瘤八公分,是不是跟我沒有改名字有關,但我深刻體會到,溝通不是要贏過對方,而是讓彼此都能接受。當我們面對一個信仰和價值觀都不同的人時,光靠理性分析不一定能改變對方的想法,甚至可能讓彼此的距離更遠。

當你不再委屈自己迎合,對方才會真正看見你的立場與堅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