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RE DETAIL
如果我是一個許願精靈,什麼願望我都可以為你實現——但有個條件,不管你許了什麼,你的主管都會得到十倍的報酬。你會許下什麼願望呢?
我最近在看《朋友與敵人》這本書,裡面有個故事我印象很深,我稍微改寫了一下,變成上面這個問題。書中的主角撿到一盞神燈,精靈問他要實現什麼願望,他卻說:「我要你搓瞎我一隻眼睛。」這個願望聽起來很怪吧!但卻揭露出只要對方比我多、比我好,就算自己也獲益,我也寧可不要。
溝通理論
我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職場中,幾乎無可避免地會落入「社會比較」的陷阱。透過與身邊的人做比較,來評估自己的價值與表現。
例如,看著臉書上朋友打卡去西班牙旅遊,難免會比較自己怎麼只能去亞洲鄰近國家;看到大學同學跳槽到另一家銀行,從經理升遷為協理,雖然留言祝賀恭喜,內心卻忍不住覺得自己懷才不遇、不被賞識。
又或者聽到同事一個月內被開了三張罰單,自己一張都沒被開過(我弟開車 24 年來從沒被開過單),就會忍不住感到驕傲、自滿;看到別人上台簡報被主管當眾打槍,雖然嘴上不說,心裡卻會暗自慶幸:「至少我上次沒那麼慘。」
我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「社會比較」: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、擁有更多時,我們容易感到挫敗、自卑,這是「向上比較」;而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差、處境更糟時,心中會油然而生一種優越感與滿足,這是「向下比較」。
應用方法
如果你懂得「社會比較」這項社會心理學理論,或許你也能像我一樣,開始更有意識地運用它,而不是被它牽著走。
身為講師,很難不去和其他講師做比較——誰的課程數量多?有沒有進入頂尖企業授課?學員課後評分是不是全滿分?出版的書賣到幾刷了?線上課程銷售成績又如何?
我過去總是不自覺地在臉書上滑個不停,或從講師圈的朋友口中打探這些「比較資訊」。但每一次比較後,都只會加深一種「我是不是還不夠好」的焦慮感,而這種焦慮,很快就會吞噬掉我在教學上原本的熱情與成就感。
後來,我做了一個決定:把那些每天固定分享自己多厲害、多成功的幾位講師蔽屏了,讓自己暫時無從比較起。與此同時,我也提醒自己,如果我不想無意間成為別人心中的「假想敵」,那我也應該刻意降低在社群上分享成就的頻率,甚至偶爾誠實地聊聊工作上遇到的挫敗和不順的負面資訊。
這次得癌症,有位朋友很擔心我是不是在外人面前故作堅強,實際上內心很煎熬難過。我確實有難過和低落的時候。但很快地,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「向下比較」後,反而讓我能以一種更開闊的心情面對眼前的病程。
開完刀兩天後我終於可以下床,媽媽陪我推著點滴在醫院的走廊運動,看到一位老奶奶幾乎無法立直,緩慢的推著她的點滴架走著,我跟我媽說:「好險我是在40幾歲開這個大刀,而不是等到老了,那時候可能連體力都沒有了,會更辛苦。」
後來,當醫師宣判得做化療時,我獨自坐在診間外的椅子上,哭了幾分鐘,但沒過多久,我鼓勵自己:「郭昇教練車禍後,躺在醫院那麼多年,他都熬過且站起來了。而我還能行動自如,只是做化療而已,已經算是很幸運的了吧!」(雖然我知道這樣比較好像不太好,但對當時的我來說,幫助我轉換負面感受和情緒的方式,不是否認痛苦,而是讓自己得以重新站穩。)
溝通思維挑戰
(不是要你看不起別人,而是用它來重建你的心理安全感)
2.如果我不比較,單純回到我當下的價值與目標,我會想怎麼調整心態?
我最近在看《朋友與敵人》這本書,裡面有個故事我印象很深,我稍微改寫了一下,變成上面這個問題。書中的主角撿到一盞神燈,精靈問他要實現什麼願望,他卻說:「我要你搓瞎我一隻眼睛。」這個願望聽起來很怪吧!但卻揭露出只要對方比我多、比我好,就算自己也獲益,我也寧可不要。
溝通理論
我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職場中,幾乎無可避免地會落入「社會比較」的陷阱。透過與身邊的人做比較,來評估自己的價值與表現。
例如,看著臉書上朋友打卡去西班牙旅遊,難免會比較自己怎麼只能去亞洲鄰近國家;看到大學同學跳槽到另一家銀行,從經理升遷為協理,雖然留言祝賀恭喜,內心卻忍不住覺得自己懷才不遇、不被賞識。
又或者聽到同事一個月內被開了三張罰單,自己一張都沒被開過(我弟開車 24 年來從沒被開過單),就會忍不住感到驕傲、自滿;看到別人上台簡報被主管當眾打槍,雖然嘴上不說,心裡卻會暗自慶幸:「至少我上次沒那麼慘。」
我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「社會比較」: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、擁有更多時,我們容易感到挫敗、自卑,這是「向上比較」;而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差、處境更糟時,心中會油然而生一種優越感與滿足,這是「向下比較」。
應用方法
如果你懂得「社會比較」這項社會心理學理論,或許你也能像我一樣,開始更有意識地運用它,而不是被它牽著走。
身為講師,很難不去和其他講師做比較——誰的課程數量多?有沒有進入頂尖企業授課?學員課後評分是不是全滿分?出版的書賣到幾刷了?線上課程銷售成績又如何?
我過去總是不自覺地在臉書上滑個不停,或從講師圈的朋友口中打探這些「比較資訊」。但每一次比較後,都只會加深一種「我是不是還不夠好」的焦慮感,而這種焦慮,很快就會吞噬掉我在教學上原本的熱情與成就感。
後來,我做了一個決定:把那些每天固定分享自己多厲害、多成功的幾位講師蔽屏了,讓自己暫時無從比較起。與此同時,我也提醒自己,如果我不想無意間成為別人心中的「假想敵」,那我也應該刻意降低在社群上分享成就的頻率,甚至偶爾誠實地聊聊工作上遇到的挫敗和不順的負面資訊。
這次得癌症,有位朋友很擔心我是不是在外人面前故作堅強,實際上內心很煎熬難過。我確實有難過和低落的時候。但很快地,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「向下比較」後,反而讓我能以一種更開闊的心情面對眼前的病程。
開完刀兩天後我終於可以下床,媽媽陪我推著點滴在醫院的走廊運動,看到一位老奶奶幾乎無法立直,緩慢的推著她的點滴架走著,我跟我媽說:「好險我是在40幾歲開這個大刀,而不是等到老了,那時候可能連體力都沒有了,會更辛苦。」
後來,當醫師宣判得做化療時,我獨自坐在診間外的椅子上,哭了幾分鐘,但沒過多久,我鼓勵自己:「郭昇教練車禍後,躺在醫院那麼多年,他都熬過且站起來了。而我還能行動自如,只是做化療而已,已經算是很幸運的了吧!」(雖然我知道這樣比較好像不太好,但對當時的我來說,幫助我轉換負面感受和情緒的方式,不是否認痛苦,而是讓自己得以重新站穩。)
溝通思維挑戰
- 步驟一|列出你最近二-三次感受到「社會比較」的時刻
- 步驟二|寫下當時你的情緒反應
- 步驟三|重新框架你的想法:
(不是要你看不起別人,而是用它來重建你的心理安全感)
2.如果我不比較,單純回到我當下的價值與目標,我會想怎麼調整心態?